秋季预防小知识
在新冠病*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迎来了秋季,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了加强广大师生、家长对传染病的防范意识,提高预防知识水平,构建和谐健康校园,现将几种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积极做好预防措施,与孩子一起健康快乐地度过这个美丽的季节!
流行性感冒
流感是由流感病*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流感潜伏期短,通常为1—3日。主要为发热,患者体温大多在38℃以上,一般持续3至4天,同时或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大便等消化道症状。
预防措施:
1.病人用过的餐具、用具、衣物等,健康人都不要随便使用,要用开水煮沸消*或者暴晒。
2.在流感流行期间,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更不要到病人家去串门。尽量减少集会。外出戴口罩。
3.搞好室内外卫生,常开窗户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坚持湿式扫除,防止尘土飞扬,被褥经常曝晒。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随着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多做室外活动,预防着凉,注意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不随地甩鼻涕。
5.秋季气候多变、要随时增减衣物、合理安排好饮食。
6.避免接触流感患者,提前注射流感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
由肠道病*引起,主要通过空气、饮食和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手足口病最显著的特征是在手、足、臀部等处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口腔内出现散发的疱疹或溃疡。因为口腔内出疹,宝宝可能会因为口腔疼痛而拒绝吃东西。除此之外,还会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等症状。
预防措施:
1.注意隔断传染源,在生活中,做好自己的清洁与卫生工作,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换洗内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要注意自己身处环境的清洁,时常将家里的窗户开开通风,这样有助于空气的流通,对预防手足口病有一定作用;如果身边有手足口的病人,一定要注意隔离,尽量不要与其共食。
3.流行期间不去人员密集、空气流动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引起的原发感染,是以较轻的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水疱和痂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皮肤病。水痘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该病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俗称“见面传”。
预防措施:
1.预防水痘最理想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水痘疫苗,在水痘高发时期,家长医院及其他公共场所,避免孩子接触水痘或带状疱疹病人,以防感染水痘。
2.平时饮食要有规律,保证休息。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澡、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勤剪指甲,勤洗手,坚持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潜伏期14—21天,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一侧腮腺出现肿大,2—4天后累及对侧,以耳垂为中心,表面不红,肿块边缘不清,触之有压痛,咀嚼及酸性食物可使局部胀痛加重,如无并发症1周左右可痊愈。
预防措施:
1.注意防止传染: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在出现明显症状的前、后几天,具有最强的传染性。应注意做好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
2.卫生习惯:经常用肥皂洗手;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挡口鼻并及时丢弃。
3.饮食:避免需要反复咀嚼的食物。可以尝试肉汤或软质食品,如土豆泥或煮熟的燕麦,同时需摄入充足的水分。
4.接种疫苗:接种麻腮风(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病*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措施。
入秋后家长应该怎么做
1、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对孩子进行健康教育,按照季节变化及时给幼儿增减衣物;
3、传染病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口聚集的场所和空气污浊的场所游玩;
4、家长应坚持上学前和回家后给孩子自查,发现异常(如:皮疹或者手、足有水泡、发热、腹泻等症状)及时送医治疗,并向老师请假;
5、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和锻炼习惯,合理搭配孩子膳食,少吃零食;
6、可给幼儿多吃一些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尤其是含维生素A、C多的食物,它们对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有帮助;
7、在家做好教育工作以及防止传染病常识的宣传,在家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8、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9、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睡眠,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机体免疫能力,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