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珠海市科协学术活动月项目“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学习班”11月23号开班,本项目由珠海市针灸学会、珠海市科学技术学会、医院联合举办。
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病,医院针灸科“面瘫专科”成立多年,通过优化治疗方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据统计,每年收治面瘫病人已超过例,累计病人超过1万例,在本地区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为面瘫的临床和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时间:年11月23日(星期四)下午15:00开始
地点:医院门诊2号楼1楼体检科健康宣教室
讲座内容:
①.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
②.刺血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应用?
主讲人:
艾宙医院主任医师
张倩如医院副主任医师
什么是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年公布面瘫病诊疗方案;(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年公布面瘫病诊疗方案;(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表现:
患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
(1)一般治疗:避免吹冷风、避免强光、不要久看书报电视手机致视力疲劳、眼不适点眼药水防治感染、忌食海鲜饮酒、用温水洗脸、保持充足睡眠。
(2)针刺治疗: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足太阳经穴为辅。
处方:患侧攒竹、地仓、颊车、阳白、四白、颧髎、迎香、合谷等
?随症加减:
风寒阻络加翳风、太阳;
风热阻络加太阳、风池;
?湿热阻络加外关;
?气虚血瘀加足三里;
?闭目不紧加睛明、球后;
?耳鸣耳闷加耳门、率谷;以上取患侧穴,
?急性期用泻法,进针浅、取穴少(面部一般取3~5穴)、不加电针;耳后疼痛加刺血拔罐疗法。
?恢复期(1周后)加电针以疏密波每日1次,5天为1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1天。
后遗症期(3月后)用补法为主,不加电针。留针刺激15~25分钟。
面肌操训练:
①抬眉:前额部做吃惊、恐惧样动作;②皱眉:两眉向中间集中;③闭眼:用力闭,在眼角形成皱纹;④皱鼻:向上拉鼻部皮肤,形成横跨鼻梁的皱纹;⑤微笑:像笑时那样,引口角向外上方;⑥示齿:引口角向外上方,加深鼻唇沟;⑦噘嘴:作吹口哨状闭唇,并向前噘起;⑧鼓腮:用手指捏住嘴角以防漏气,另一手按住健侧颊部,向外吹气。训练时每个动作肌肉收缩持续10S,连续10次,间隔10S。每个动作均要做到最大限度,每天3次。
本期主讲老师介绍:
艾宙,女,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珠海市名医,珠海市针灸学会会长,广东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
长期开展面瘫专科,对面瘫从“陈氏针法”、隔姜灸、面神经损伤程度分级、急性期刺血、面部三线针刺取穴及十二井原穴经络测治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专题研究。
张倩如,女,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是广东省针灸学会泌尿生殖学会秘书长,珠海市针灸学会常务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常务委员,经络保健协会主任委员。现供职于医院针灸科。
欢迎全市针灸科、神经科以及相关专业医护人员、实习生、进修生、规培生及养生爱好者踊跃参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