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真情在人间
赵长根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眼,“该不该坦白”几个字把我吸引住了,这是散文?随笔?还是杂文?这充满诱惑力的书名使我迫不及待地拜读起来。待一篇篇文字埋头看完之后,那书写人间的真情、追求真理的愿望立时展现在眼前,使人心潮难以平静。真情,从文字上看,有两个意思:真实的情况,真诚的感情。作者所说的,应该是真实的感情,在《该不该坦白》这个集子里,作者用自已经历的身边的人和事,诠释这人间的真情。《两个舅舅》中的大舅顺福,从小要强,浑身透着硬气,十八岁进砖瓦厂当会计,21岁当上绸厂厂长。村里样样“第一”的大舅,是“先富起来”的人,钞票自然来得容易,出手也大方,年作者读大学需要一部录音机,写信请求大舅,大舅很痛快地汇来元钱,还说有困难“只管向大舅开口”。80年代的元钱是个什么概念?可在大舅的眼里,似乎小事一桩。而小舅呢?瘦瘦弱弱的小舅子只会埋头狠做,他轮到的都是砖瓦厂出窑那样又苦又累的活。他在经济上大方不了,他只能在承包田里帮帮忙,“双抢”时帮助连开三个钟头夜工,把稻甩进来。《老唐:只能到天堂去请求你的原谅了》里的老唐,是个身材有点“像鲁迅”瘦小老头儿,尽管他爱干净整洁,衣衫总是毕挺,但这个昔日的“纨绔子弟”怎么也“振作”不起来,到那时还只是个“四中”门卫。可这个“四中”门卫,在教师的尊严受到威胁的时候,奋不过身的站出来,保护教师,尽管那个女人“要他滚开,屡屡想把他拉开,推他,扯他,甚至踢他,他就是不为所动,就像块缠人的口香糖,牢牢的粘住了她,她再也休想摆脱”,保护一个人民教师的尊严。《弟弟的高复》中的“我”,因为弟弟第一次高考“马失前蹄”,有“恨铁不成钢”的极度悲愤之感,为哥哥的有义务帮助弟弟“高复”重考。然而本县停办“高复班”,无奈之下,“开始给外市县的大学同学打电话、写信”。“直至9月3日,平湖一好友说他们那边招。我当即请了假……陪弟弟远赴平湖。”后来,弟弟一年苦读,终于上了分数线……还有《校医唐秀》中的唐医生,《二十七年太久》中的钟老师,《阿姆》中的大伯……那一篇不是展示出人间真情啊!唐医生的医技和职责,学生的生命啊,要紧不要紧?钟老师的师生友情,真是27年太久啊,人生有几个27年!阿姆病危,做大伯的怎能放弃?老夫老妻恩爱一辈子,有那么绝情吗?那可是“秦琼卖马——没钱啊”!真理,客观事实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即真实的道理。这是作者所努力追求的……《科学时代那些神秘事儿》中的“带状疱疹”,是一种影响神经和皮肤的感染性疾病。医院“打了点滴配了药,症状有所缓解,但三五天过去还是痛。”后来到邻村一个老婆婆那里,“用手指甲沿着那一条痕迹掐过去,边掐边说着一些奇奇怪怪的话,掐到头,老婆婆说‘好了’。回家就缓解了疼痛,隔三天又去弄一次,完全好了。”作者是“听说”,但不少人都是“亲历”,本人就是亲历者之一。到医院去治,医生干脆说,我这里是治不断“根”的,还是到民间去请个人“剁剁”吧。于是请一个内行的婆婆治疗:她用一根稻草将病痛范围围牢,然后把稻草拿到门口用刀一边“剁”一边念念有词。这样弄了二三回,就好了,从此没有复发。这怎么解释?用手指甲“掐”也好,用稻草“围”也好,对“带状疱疹”可没有直接起到什么作用,唯一起作用“念念有词”,其实也不是什么神秘的“咒”语,可怎么能治愈而且从不复发?说这是科学?毫无根据;说这是迷信,你有什么依据?那医生的打针、用药是百分之百的科学,反而治不断“根”,这是为何?再说《该不该坦白》,这是作者很有“味道”的作了书名的。公园里的老头甲在老婆临终前对老婆说了两个“对不起”,一个是三十多岁时有一个“相好”的,虽只“好”了一年多,但瞒着老婆到现在;另一个是自已的“工资卡”没让老婆摸过。先说“相好”,虽然只“出轨”了一年多,但总归有过这事,对不起老婆,那为何不早早向她道歉呢?几十年来一直瞒着她,自已心里也总感内疚,精神上是个压力。到现在再向老婆说这事,使老婆临终前也没个安耽。虽然“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老婆不再见怪他了,但让她带个心结再走,你看好不好?再说工资卡,放谁那里都一样,只是不能瞒你瞒我的,反正俩人共用,何必呢?可“不让她摸”,那肯定有“私房钱”,这就不对了。临到她要死的时候,再来告诉她,还有什么意义?这不是向她忏悔,简直有点幸灾乐祸!倒还是别再提起,让她安安耽耽走,免得到了另一个世界还牵肠挂肚不得安宁!这样的文章还有几篇,比如《一声“爷爷”打过来》、《造神》等,这里不再一一叙说了。除此之外,还有几篇叙写乡村的人和事的,也值得一读,如《一个江南农家三十年家用物品之变迁》、《说书人夏仁美》、《大伯往事:艰辛人生与最后的温暖》、《黑油油的菜籽》、《永远的月饼香》等。《该不该坦白》这集子在创作上很有特色,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题目新颖。“该不该坦白”,读者看到这个题目就产生想法,坦白什么?为什么要坦白?被吸引过去,一下子联系到民事或刑事案件上去了。二、郁浓的乡土味。作者写的大多是大运河畔、杭嘉湖平原上农村的故事,大郎村、龙光桥村等;自已的父亲母亲、大伯阿姆、大舅小舅,好朋友阿忠、说书人夏仁美等;说的是种田、打稻、栽桑、养蚕等农事或办厂、跑供销等乡镇企业的事;办的是四节手电筒、沼气池、自行车等;到塘栖、城关、洛舍等地方,总之,许多农事或生活充满了乡土气息,浓浓的乡愁。三、语言简炼、直白、口语化。作者写大伯:“大脚疯,挑担一阵风”、“吃了十多年的白划饭”、“国家比儿子还要好”,这“一阵风”、“白划饭”、“比儿子还好”,简炼、直白、听起来很形象。总而言之,《该不该坦白》是一本吸引人的好书,值得一读。周武忠周武忠,德清人,湖州市作协会员,德清一中语文教师,近年来在《天涯》《羊城晚报》《北京日报》等各级报刊发表散文、小说60多万字,作品多次获奖。年1月出版散文小说集《乡间文脉》。
更多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