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大家第三十九期:
时代印记
银幕上的女性形象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艺术观念革新,国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发生了嬗变,女性在电影中所占的位置变得越来越重要,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日渐鲜明且具有时代内涵,电影对女性生存图景的描绘正以更多样化、多层次的方式展开,构建了一条亮丽的艺术风景线。
然而,银幕上的女性人物形象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时代印记,这种印记集中表现在恋爱婚姻、经济地位、思想观念等方面。本期对话大家,陆小雅老师将深入解读银幕中女性形象在时代发展中的变化。
主讲嘉宾
陆小雅
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
八岁时曾在电影《刘胡兰》中扮演刘胡兰的童年,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在峨影厂任导演/编剧,代表作《法庭内外》《红衣少女》《热恋》等,曾获电影金鸡奖,百华奖,华表奖最佳影片奖,本人曾获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荣誉,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讲座回顾
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在龙华书城相聚,这是我的缘分也是我的荣幸。能够永远有这么多对话的人,是一种幸福。
我今天主要是用自己的创作讲几个人物的例子来说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其实都有时代的烙印也有我和时代血脉相连的关系的烙印,不可能没有。
大家都知道,电影是一个非常迷人的职业。文学说“他寂寞,他很无聊,他无处可去”。我们在电影上就可以用分镜头一个人全景,一个人走出喧嚣的人群,接着终景,他无奈地走出画面。然后背影全景,他走向一个公园的门口再接着终景,他跟拍,一步一步走到了一个空无人坐的椅子上。下面一个小全景,他坐在椅子上。然后是近景,他看看周围,再之后镜头摇向四周,树木、无人的草地、空旷的环境以及天上的云彩,镜头又回到这个人,他叹了一口气,静静地坐着。然后镜头从他的近景拉出来拉到全景、大全景,他一个人孤寂地坐在公园里。这就是我们的视听语言。电影就用这样的视听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人物,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大家感动的情境,一种美的画面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这就是电影的魅力,也使我们今天能坐在这里共同来说电影的事情。
电影的潜力是无穷的,科技的发展使所有的不可能变成可能。现在很多电影中看到的场面都是用高科技完成的。未来的电影会是什么样的呢?5G时代来了,电影和人的互动会创造什么样的情境,又会如何来叙述故事呢?我们都不得而知。
一个时代会走向一个新的时代,我们会创造新的电影。但是过去的电影,我们这一代人,我们的前辈、后辈,每个人都在时代中感受,它再神秘,最终所有的艺术,包括戏剧、文学、电影,最重要的还是有没有留下一些人物形象让我们念念不忘,甚至还影响了人们的一生。
我的创作年代主要是在80年代,从-年是我的重要创作期间,我最主要的创作作品都是在这十年间完成的。当然,后来我也拍了戏,也拍了电视剧,但是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在这十年。
-这十年是什么样的时代呢?80年代是一个觉醒的时代,是一个朝气蓬勃的、五彩斑斓的、珍贵的年代,80年代是一个烟火与诗篇迸发的时代,是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情怀的年代,是思想自由奔放、百花争艳的时代。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80年代,那就是年轻、真诚、单纯。
在那样一个时代,它也是一个反思的时代。什么叫时代,那是一段历史。它包括*治、经济、文化、民俗以及我们的生活方式,包括我们潜意识中对时代、对生活的期望,这些都属于时代,一个人离不开你生活的时代,也很难超越这个时代。大家有没有看过最近中央一台播放的《觉醒年代》的?这部剧是可以看一下的。它真实地反映了在建*前的那几年,那么一群年轻人是怎样渴望中国的变化,渴望能够建设一个真正的自强、富足的中国。这些年轻人做了各种各样的试验去学习、探讨、追寻。很真实,把我们曾经知道的一些人物,比如李大钊、胡适、陈独秀等人都真实地表现出来了。那个年代就是那个年代,我们现在再过去看,会觉得这些人疯了,会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但是那是那个年代年轻人的追寻,那叫“觉醒年代”。
回过头来说说那个年代我自己的探寻。
[年《法庭内外》]
在80年代的我遇到了一个剧本,这个剧本并不是说多么丰满,但是它写了法治,法和情的矛盾。这个剧本中的人和事都是人们在反思时代的过程中所想到的,我们需要一个法治的国家。当时我的反思和大众的反思都是切合在一起的,所以就产生了《法庭内外》这部作品。
《法庭内外》中的女法官尚勤是由田华扮演的,电影中有一个高干子弟(陈佩斯主演)犯罪了,到底判不判?重判还是轻判?法官尚勤很矛盾,因为给他说情的人很多,故事整个情节脉络都是围绕“具体要怎么判”而展开。最后她知道她不能够因为犯人的父亲是自己的恩人而不遵从法律的原则,于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大家都盼望着能有一个法治的国家,片子的激情来自于时代的反思,这个反思我们都有,这个激情也首先从我的心中迸发出来。它也是我和我的先生从连文联合一起导演的,我们那个时代做导演要做三部场记,三个副导演,三个联合导演,才能当导演,而且要经过*委,才能独立工作,有一个很艰巨的过程。当时我们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对时代反思,为什么会有文革那样一个荒诞的年代,我们国家怎么了?大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法庭内外》的激情也表现在所有的演员身上。接到这部戏的演员没有一个不同意的,我记得那个时候田华来电话,陈佩斯来信都是在写自己对角色、对剧本的建议。那时候的我们都没有电话,家里也没有,只有招待所有一部电话在峨影大院中间,我们如果在吃饭或者在写东西就有人叫“陆小雅,电话”。我就赶快放下手上东西过去接,基本都是田华或者是一些演员来的。当时我们没有小轿车去选演员,都是坐公交去。当时也没有酬劳,都只有几十块钱的工资,靠的就是激情,这是人生最重要的。
有一个美国企业家问他“你成功的诀窍在哪里?”他说“第一是热情,第二是热情,第三还是热情”,我们可以归纳成激情。就是你对生活、对生命、对他人有没有激情?你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有没有激情?那个年代的这些演员们有激情,我们也有。
在整个过程中,我想要恢复现实主义的传统,我们抱着这样的激情从表演到服装、到道具,恢复现实主义,不要再认为地创造一些神话。当时我记得田华拍了一些戏,服装很新,觉得不舒服。后来我们两个下来探讨,两人意见完全一样。
“导演,咱们重拍吧?”
“你同意?”
“我同意!”
“好,我们重拍。”
然后我们建议将这个戏重拍,这也是来自热情。确实对这部片子的创作都有热情。陈佩斯给我写的信数行工工整整用毛笔写的,写了对影片的意见,晚上有*宗洛给我打电话,我再跑出去接。现在*宗洛已经去世了,她演《红衣少女》中的编辑。
在文革期间,跟拍、偷拍的手段都是没有的,我们都把它用了,所以就创造了比较真实的一种感觉。比如说法官在路上走的片段之类的。当然,现在这些办法都很习以为常了。为了恢复这个现实主义,我们做了大量的努力。比如说对一些心理描写,用旁白来讽刺秘书,他怎么样地拍马溜须而不顾原则,我们给了一个大特写,你看他的鼻子,他的嘴,他是怎么样的,这种分镜头的过程中充满了激情,如果没有激情就不会这样用分镜头,也不会这样去进行旁白。
老干部一个一个地在劝说着法官让她手下留情,这些都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在生活中的感受。当陈佩斯演的夏欢的父亲夏主任(原稿是夏书记)是一个比较高级的干部,他经过内心的冲突,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犯罪了,应该重判,这是不可抗拒的事实。他从法官的房间走出来,到楼梯走下楼,我用了他一个人慢慢地走下楼梯的片段来写他心理的过程,用了无字合唱,这种处理也是我们对这样一代老干部的理解,知道他们这种矛盾的感受。这个社会必须改变,必须建立法的原则,不能用权力代替法治,这种激情就表现在我们用的无字合唱里,这种激情表现在我们所有的创作过程。
最后到判决,观众的反应也是这样。当时我们的台词样片在中央乐团录音乐,这不像现在将音乐录好,对好时间然后再给你,根本见不到乐团。那个时候是我要跟指挥坐到一起,中央乐团全部坐好,把法庭内外的片子一段一段地放,把音乐一段一段审查,提出我的意见。在这之前要全体演奏员看一遍台词样片,没有音乐。在中央乐团的大厅里它是可以放映的。
看完之后,我旁边的人突的就站起来鼓掌,所有中央乐团的演奏员都鼓掌,我的眼泪当时就流下来了。不是说我的影片有多好,而是我知道大家的渴望,这是一种反思带来的对这部影片人物创作的激情,这是我终生不能忘记的画面,就是中央乐团所有的演奏员为这部影片站起来鼓掌,这种心灵的相通是何等的幸福!
创作者一定要在时代中。刚才我和我的学生以及一些年轻的朋友讲,一定要坐公交车、坐地铁,要在人群中,要和所有的普通人交朋友,不要坐在五星级酒店里去讨论剧本,那讨论不出来人们心中渴望的人物。
这个片子没有宣传片,当时海报印得很慢,上映时几乎没有什么宣传片,盈利就是靠大家的喜欢、渴望和大家的心灵相通,这就是时代的力量,它给了我们一种潜意识的帛画的反思和期望。
[年《红衣少女》]
第二部我创作的作品是《红衣少女》,片子在网上都可以搜索到。这个人物是我孕育在心中多年而想要表达的东西。突然看到了铁凝的小说。铁凝现在已经是作家协会的主席了,当年我去找她的时候还是个小姑娘,我从北京过去,她到保定火车站接我,她同意将改编权交给我。我看了小说之后,发现将我的情绪积累、思想积累、艺术积累放到这个人物身上可以被表达丰富并且展现出来,能够创造出大家既熟悉又陌生而喜爱的人物。
我们曾经都深沉地活着,但往往被世俗所污染,变得圆滑、虚伪。我们并不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我们更希望我们的后来人、继承人、未来的年轻人是健康、正直、诚实、善良、真诚的人,这种渴望在我心里已经许久。它是对时代的一种思考,时代在不断地宽容。
未来的公民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红衣少女》的故事是写这个女孩子学习好,非常诚实,她直爽,真诚地对待所有的事物。但是她遇到了许多障碍,比如她穿了一件跟大家不一样的红衬衫,当然现在穿衣服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这就是时代的印记,她的特殊就表现在她穿了一件不合群的红衬衫。现在如果写“不合群”可能就是另外的一种表达了。
她要给老师纠正错字,而且是在课堂上。大家希望写优秀的人物,希望写听话的班长,但是她却不喜欢。她觉得这有点虚伪,这些东西都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不愉快。她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品格呢?是虚伪的赞美还是正直的品格更重要呢?
老师接受了老同学(安然的姐姐)的贿赂下,将安然拙劣的诗歌登在了刊物上,所以要选择安然做三好学生,而被选了三好学生的安然却并不快乐,因为她要的不是“三好学生”的称号,而是同学们的理解。这样的故事带给我们对这个时代的宽容,这个宽容包括我们看待事物和他人的视觉和眼光。
《红衣少女》的故事也是我自己思考多年积累的一次迸发。源头要追溯到我读初中三年级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后来到吉林大学去教书了。她当时给我们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写作文,要写春天的景物。我不喜欢写景物,比较关心人,便违反了老师题目的初衷和要求,写小弟弟的眼睛变了。我说小弟弟的眼睛突然有一种光亮,我很奇怪。我发现他在院子里玩,他看着小草,用手抚摸着小草,他的眼睛亮了,我大概是从小弟弟的眼睛里写了春天。
这篇文章判分时刚开始写了3分,后来两道扛把3分去掉了,改成了5分,我特别高兴。当时我们向苏联学习,作文是5分制。当时的我成绩是很好的,经常得5分,但是这个5分让我记忆深刻,让我叛逆,肯定了我违反了老师的要求,按自己的意愿写了一篇文章,所以孕育了安然的种子。
这是我后来总结的,当时在创作中我并没有想那么多,后来一年一年地过去,当这个片子受到人们的喜欢,包括我在机场偶尔遇到一些陌生的朋友时都很少说起自己是导演,一般都说我是老师。偶尔有时我说是导演的时候谈到《红衣少女》,然后他们都非常激动,说这个电影当时影响了他。有一个川大的学生,现在在成都文联工作,他说他为了看这部片子逃学两次,该受了批评。这些年过去想到这个片子,就很想知道我当时是怎么这么用心地创造出这个剧本的?我就回顾了一下,我想,那篇作文就是这个人物的种子。
人们在安然的身上看到了现实和希望,所以引起了很多观众的感动,我并没有让观众流泪,也没有煽情。但是很多人看了之后都流泪了,因为大家都希望真诚地生活,却在生活中遇到了难题,导致没法真诚,于是做了一些妥协,这种妥协是很让人痛心的,这个形象可能给时代就给他们留下了我们的应该的宽容。
《红衣少女》后来得了三连冠(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也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在其他的国家放映时,也得到了很多朋友的赞扬,包括到日本,我当年随着中国电影文学代表团到日本,因为剧本是我写的,所以就参加了电影文学剧作家代表团,到日本跟一些一流的剧作家们交流、座谈,有一些日本朋友说,电影的女主角就是我。他们当时也觉得演员选得非常好,包括在印度展演时也得到了很好的赞誉。
这部电影是人性的相通,人性对于美好、真诚的渴望以及对保存个性的美好。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保持独特的个性,那我们国家的创新肯定是前途辉煌。如果我们在前进的途中泯灭了个性和真诚,那我们永远是一个模仿的国度,而不能创新。
接下来播放《红衣少女》片段。
看到这些演员想到时光、人生苦短。像演父亲、母亲的演员都已经去世了,所以我看时的心情和大家是有些不一样的,会想到和他们合作时的情景。
安然的形象和刚才《法庭内外》中尚勤的形象在年中国电影文学家协会、中国电影评价学会、兰州大学选为70周年70个银幕经典形象之一,能够留下来供大家再次欣赏。
[《热恋》]
《热恋》的主人公是文洁非,是师范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带着美好的憧憬来到海南。这部电影的创作过程就不详谈了,在创作期间我走访了很多为国家做建设的民工棚。
在这个过程中我写了这个女教师爱情的选择。原来她有个男朋友是她的同事,也是教师。她遇到的农民企业家给她提供了物质的需求,于是她在半推半就中倒入了农民企业家的怀中,选择不管对与错,她有获得就有失落。
在这个选择中,很多人看了片子哭了,当时我们放第一场时发现出来的很多女观众都哭了。我也没有想到这个效果,每个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面临着选择的困惑和痛苦,在这个观赏的过程中他们可能感觉到了默默的内心的痛苦。
我们是否选择离开家乡,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和爱人,人们有收获也有失落,都在寻找答案,但生活是没有答案的。选择是永恒的,没有标准答案,他来自于你的要求、你的文化、你的背景、你的经历,这是一场考试,正如同大家和千万人一样,选择来到了深圳,所以我们今天有缘在这里相会。
处于底层的人(如民工)的资源太少,只能选择出卖自己的体力。我曾经在生活中看见过文洁非、范继原、张恕这些主人公一样的人,这是一个蜕变的时代,也是一个追求人生境遇改变的时代,人们在选择,在拼搏,在流血、流汗。
道德的失落、物质的增加,一个刻骨铭心的艰难的浮躁的时代,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但是如何延续我们的精神文明,这是每一个人面临的难题。
文洁非的经历实际代表了很多人在改革开放的心路历程,我从这个视角点,从这个人物再来写这个时代的人物变迁,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选择了文洁非,选择她来让观众思考,让观众共鸣。
《热恋》前年被选为向40周年致敬的经典影片栏目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其他几部电影(《红衣少女》《法庭内外》等)也都在向40周年致敬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海南国际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的经典回顾栏目里展映。
接下来播放《热恋》片段。
影片中的片段太少了,没有更多地让大家看到中心内容。时间过去了,一个时代过去了,我们今天仍旧面临着选择的困惑,面临着人生的无奈,这就是电影跟时代、创作者和时代的关系。
许多年过去了,《热恋》的剧本也是我在前十多年写的,后来投资人希望拍成片的时候还是做了细微的修改。
[年《难以置信》]
在这个时代的过程中,寻父是一个永恒的题材,谁是我的父亲?大到一种观念,小到一种亲情。
一个少年,家庭发生了变故,从干部子弟沦为农民的孩子,怎样看待人生的冷暖,在成长中如何辨别什么是最重要的东西,如何看待一个人的尊贵、尊严,这是《难以置信》中我想表达的。
影片中的孩子在父母去世之后,他发现了家中的秘密。这个秘密让他非常难受,而母亲又选择了一个修自行车的工人做他的继父,他不能忍受,因为他的生父是一个有尊严、有地位的镇长,家中原来生活得很优裕,现在的继父以及现在的生活都让他不能接受。但是生活告诉他,生活是复杂的,继父所有的表现让他知道正是这种尊严和尊贵存在于普通人中间,而不能用权力、地位来衡量。
小东必须要成长。为什么写成长的主题呢?因为我本人也要随着时代成长,成长是一生的事情,现在成长,明天要成长,不成长就不能变成更完美的自己,就不能快乐。小东看到了继父身上的品格,动摇了对权力的崇尚,知道朴素、善良忠诚这些品格的价值。
周边社会的腐败,同学给同学的家庭造成的困难。制衣厂倒塌了,牵扯一桩腐败案,他的女朋友家人走了,他最好的朋友因为哥哥在倒塌中死去了,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故,不能再继续上学了。这一切都是小东面临的成长环境,他的成长环境更艰巨、更复杂。时代永远在发展、永远在变化,不知道我们的后代会遇到什么问题,我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或者跟大家一起思考,我们如何成长?什么叫与时俱进?这几个课题都是我想要表达的最真诚的心理。
这部电影因为出品方的资金遇到了困难,一直拖到年才到院线,但是由于没有营销和宣传的费用,所以在发行上遇到了很大的障碍,但是它参加了几个重要的电影节,也算是一个补偿,业内的人士都还是很喜欢。大家如果有时间可以在网上观赏。这个故事带给大家的是更复杂的思考,就是时代在变化,在前进。
我自己也是从8岁演刘胡兰的童年到17岁走进长春电影制片厂,和电影已经结缘60多年。好的电影确实是会给我们心灵带来感动、震撼,以至于影响我们的人生。真正感动你的仍旧是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