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由肠道病*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尤其六一前后,主要侵犯1~7岁小儿。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系不同型病*引起。
病原体
大多为柯萨奇病*所引起,A组2、4、6、9、16、22型皆可引起此病,B组1~5型也可致病,但较少见。此外,埃可病*3、6、9、16、17、25型和肠道病*70、71型也可引起本病。
疱疹性咽颊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直接经由肠道、呼吸道传播,也可间接经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播。
注意:手足口病最常见的致病病*为柯萨奇病*A16和肠道病*71型,由此可见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有着共同的致病原,只是疱疹的分布有些许差别。因此,有些专家也认为疱疹性咽峡炎是手足口病的早期表现。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接触传播。比如通过打喷嚏、接触感染者用过的手、手帕、纸巾、水杯、餐具等。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3~5天。常急剧发热,热多为低度或中等度,偶见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热程大都2~4天。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咽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婴幼儿则表现为流涎、拒食、烦躁不安。有时伴头痛、腹痛或肌痛,5岁以下小儿有1/4可伴发呕吐。
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表现为咽部充血,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数个(少则1~2个,多达10余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2~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色溃疡。此种黏膜疹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也可位于软腭,悬雍垂,扁桃体上,但不累及齿龈及颊黏膜。
病程一般为4~6天,偶有延至2周者。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随后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
治疗
由于疱疹性咽峡炎的极强传染性,首先需要引起重视的就是隔离。由于其通过粪口、呼吸道、接触等途径传播,要对其进行相对应的隔离措施。如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勤洗手、勤通风,避免接触其他患儿以及所用过的物品。
目前对肠道病*尚无特效的药物。对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1.退热:低热以物理降温为主,高热口服布洛芬或者应用布洛芬栓。
2.多饮水、清淡饮食、注意补充能量。
3.淡盐水淑口,促进黏膜愈合。
4.抗生素对病*治疗无效,若合并细菌感染,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5.治疗首选口服药物,若因咽部疼痛剧烈,不能进食进水,可考虑静脉输液治疗,补充液体和能量。
预防
因为其极强的传染性,预防就极其重要。
避免接触已患病儿童、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合等。
勤洗手,注意口腔卫生。玩具、餐具等注意消*。
避免亲吻孩子、公用餐具。
房间勤通风。
预后
该病为自愈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体温恢复正常,疱疹消退。
早期急性高热时可引起惊厥,预后与抽搐次数和抽搐时间有关。多数预后良好。
仅有极个别严重病例可因病*感染引起其他脏器损伤,如心肌损害、肝功能异常,甚至脑神经受损。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