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多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感染引起,中医名为蛇串疮、缠腰火丹。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指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疼痛可持续超过1年,甚至10年或更长。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如何治疗?
中西医结合
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中医皮肤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
在西医治疗方面,带状疱疹早期予以积极的抗病*、镇痛、营养神经治疗,后遗神经痛予以镇痛治疗。
除了常规西医治疗外,科室尤其强调中医治疗的重要性:
带疱早期中医干预——缓解急性期疼痛,缩短皮损持续时间,防止皮损扩散,预防或减轻PHN等并发症。
后遗神经痛中医干预——有效治愈/减轻PHN疼痛和伴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凸显优势
科室中医治疗方案,以“六经辨治,三期分论”为治疗原则,强调内治和外治,整体和局部辨证相结合。
1、六经辨治——中医内治,注重整体
清代伤寒学家柯韵伯云:“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辨证,不仅仅用于伤寒,其能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各学科,同样适用于包括带状疱疹在内的皮肤病的诊治,疗效显著。
以六经为纲,方证为核心,不拘泥于发病时期,无论是带疱早期还是后遗症期,只要出现了某个方证,就可以用相对应的方进行治疗。
2、三期分论——中医外治,注重局部
|分期|
中医外治分期论治,将带状疱疹分为发作早期、发作中期、发作后期,针对每个时期局部不同的病机对应不同的外治方法。
■发作早期:即水疱期。此期或由于气郁化火或风湿邪犯表或阳虚水泛或血虚肝旺等原因致局部湿或热*蕴结。治则:清热理湿托*。
■发作中期:即恢复期,皮疹愈合后1个月内。此期局部余邪未清,气滞血瘀。治则:行气和营为主,清热理湿托*为辅。
■发作后期:即后遗症期,皮疹愈合后1个月后。此期局部气滞血瘀或寒凝血瘀或气虚血瘀。治则:行气和营,温通补虚。
|治法|
01
火针
利用一种特殊质料制成的针具,将针在火上烧红后,迅速刺入人体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的治疗方法。
功效:清热解*、引邪外达、温经通络、祛瘀止痛。
运用于带状疱疹发作早期和后期,1周治疗1-2次。
02
刺络拔罐
即放血和拔罐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使用三菱针或梅花针或采血针等针具在体表刺破脉络或腧穴点刺,再将罐吸附于局部,放出适量血液,同时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
功效:解*泄热,通经活络,行气活血。
运用于带状疱疹发作早期和中期,1周治疗1-2次。
03
中药冷溻法
溻法是指将饱含药液的纱布或棉絮敷于患处,相当于现代常用的湿敷法。临床上根据药液的温度分为冷溻和热溻。
功效:消肿止痛、清热解*、活血化瘀。
运用于带状疱疹发作早期,1天治疗1次。
04
龙眼、蛇眼穴放血
龙眼穴:位于小指近端指关节尺侧面上(第二、三骨节之间),握于横纹尽头处。
蛇眼穴:位于大拇指关节背侧两端骨缝处。
功效:在此二穴放血,能达到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效。
运用于带状疱疹发作早期辨证有“热证”的患者,1周治疗2次。
05
大椎、肺腧、风池穴刮痧
刮痧:借助特制的工具,蘸食油或清水等介质,在体表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使皮肤表面呈瘀点、瘀斑状态的一种传统疗法。
功效:在此三穴刮痧,能达到发汗解表,疏风清热、解*祛邪之效。
运用于带状疱疹发作早期发热或有表证的患者。
06
毫针针刺
用不同的进针法,将毫针刺入相应穴位或部位后行针,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达到防病治病作用的一种传统针灸疗法。
功效:调和气血,通经活络,扶正祛邪。
运用于带状疱疹发作中期和后期,1周治疗3次。
07
腕踝针
在腕部或踝部特定部位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经络学说中皮部理论的启示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取穴单一,操作简便,对机体损伤小,安全无针感的特点。
功效: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尤其对痛症效果显著。
运用于带状疱疹发作中期和后期,1周治疗3次。
08
艾灸
古称“灸焫”,又称艾灸,指以艾绒为主要材料,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
功效:温经通络,散寒祛湿,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扶阳固脱,防病保健。
运用于带状疱疹发作后期,1周治疗3次。
在临床实际治疗中,中医外治方法常联合运用,加强疗效。例如,发作早期,火针联合刺络拔罐;发作中期,刺络拔罐联合毫针针刺、腕踝针;发作后期,火针联合毫针针刺、腕踝针,或艾灸联合毫针针刺等。
扫
码
关
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